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

(哪些)留/(哪些)丟
保留/失去
選擇

+++

我家弟弟把歐洲旅行(和我一起)帶回家的紀念品都丟掉了
因為家裡空間不夠
但很弔詭的其實空間坪數還滿大

丟掉的有王老吉涼茶的鋁罐
有荷蘭比利時的啤酒罐
還有他朋友在海外工作時送我弟的土產吃剩下後留起來的盒子
等等等。。。
最後撿回來紙箱王的紙盒
還有一個貝殼燈
那是他當老師的時候學生家長教他做的

我:這些丟掉了以後你會忘記有過這些東西

弟:這些東西一定都還買得到
        只有燈買不到
        妳說是不是

我 :是,那你至少先拍個照吧

弟:我很忙還要繼續整理
  沒有那個時間

東西就消失了

+++


有一個紀錄片是建築師身分的藝術家拍攝台北以資源回收生活的人
以跟拍的方式
紀錄他們去哪的一天

片頭開始是一個回收人
騎著拖著龐大數量回收物的腳踏車
穿梭在台北繁忙的街頭
他騎得緩慢因為回收很重
相比
一輛接一輛的公車很快從他身邊開過

我沒有看完
不過我猜想
回收人要騎去別的地方繼續回收
或是給中盤(卸貨)之後再空車出車回收
或是騎回家堆積

+++

也許
藝術家覺得對資源回收有趣所以去關注他們
也許
是因為資源回收不被社會大部分人關注所以藝術家去關注他們

可是我生活周遭
有各式各樣資源回收的人

建築師劉國滄的創作是呈現
每個丟棄物都曾有一段生命/回憶
(e.g. 藍晒圖)
我可以理解這種美感
(啊!那個地方原本有什麼而現在沒有了或是現在變成怎樣之類的感嘆)
他們關注的是空間的生命史城市的生命史這種東西

我家弟弟把紀念品都丟掉是因為東西沒地方放
東西後來被裝在一個原本被丟棄卻又被撿回來的
裝貓沙的籃子
(幼稚園裝玩具的那種長方形塑膠有洞洞的籃子)
我家弟弟不喜歡動物更不喜歡動物的排泄物
因而討厭丟掉後又被撿回來這件物/事
還連累紀念品


會在意原有體使用的那段故事的
是使用的人
比較傾向實用主義和文學理論

+++

大學時有學過博物館學
研究(收/藏)動作的學問
收藏=(回憶/價值)保留
誰收的
為什麼他(可以)收
收什麼
收在哪裡
等等之類的學問

我自己也收
也不太丟
因為會收就表示東西對自己有意義
結果就衍生出空間不夠用的普遍家庭問題

不能怪空間的錯
我想也不能怪設計空間使用者的錯
因為人長大是無法預測的

該解決的問題是丟
丟什麼
為什麼丟
如何丟
丟了會如何

+++

我家弟弟丟掉的東西當中也有我的
我做的勞作
他一個一個問我要不要丟
結果我一個一個回答說都留下來好了
被他笑
後來留下米奇和米妮丟了聖誕樹
還有留下了一隻有二十年歷史的像兔子的狗布偶
巧連智送的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